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

用明德引領風尚

發(fā)布日期:2019-03-06

信息來源:人民日報

  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,而文化文藝工作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,就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。3月4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(xié)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,對“鑄魂師”們提出明確要求,勉勵他們“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”,努力做對國家、對民族、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。
  文以載道,士以弘道,是古往今來無數(shù)藝術家、學問家的價值追求。一部《平凡的世界》,曾鼓舞多少有志青年“精神上強大起來,變得更堅強”;一本《大眾哲學》,讓多少人走近馬克思主義真理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,文化文藝工作者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、陶冶情操、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,承擔著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、以文培元的使命。
  《左傳》中說,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”。這“三不朽”中,立德居首位。致力于人類精神世界完善的人,不僅需要用自己的思考滋養(yǎng)人們的心靈,也需要能實踐這樣一種精神的修煉,真正做到知行合一。的確,沒有“致君堯舜上,再使風俗淳”的家國情懷,也不會有杜甫筆下沉郁頓挫的詩句;沒有呵護“活了一千年的生命”的精神追求,也不會有樊錦詩幾十年對敦煌莫高窟的不離不棄。藝術家、學問家的信仰、情懷與擔當,正體現(xiàn)在這樣一種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之中。
  從事作用于靈魂的工作,藝術家、學問家需要站得更高、看得更廣。文藝創(chuàng)作不是“一個人的風花雪月”,凡是偉大的作品,必然是陶冶情操、浸潤人心的;學術研究也不是“象牙塔里的皓首窮經”,凡有價值的成果,必然是影響社會、引領思想的。個人的藝術追求、學術理想,只有與國家前途、民族命運結合在一起,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;而文藝創(chuàng)作、學術研究有理想、有擔當、有家國天下的胸懷,也才能有一種剛健的氣質,接地氣、強底氣、增生氣。
 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王國維的“三境界”說,闡述為學為文之理。對于藝術家、學問家,高尚的職業(yè)道德,同樣體現(xiàn)在多下苦功、多練真功的勤業(yè)精業(yè)上,體現(xiàn)在講品位、講格調、講責任的執(zhí)著擔當上。曹雪芹寫《紅樓夢》“披閱十載,增刪五次”,柳青為創(chuàng)作《創(chuàng)業(yè)史》蹲點皇甫村14年,這是作品的打磨,更是人格的修煉。堅守“望盡天涯路”的追求,耐住“昨夜西風凋碧樹”的冷清,保持“衣帶漸寬終不悔”的努力,才能抵達“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”的領悟。
  明大德、立大德,才能成就偉大的作品和研究,也才能鑄就偉大的藝術家和學問家。德藝雙馨、德業(yè)雙馨,說到底,德才是基礎。
  “凡作傳世之文者,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。”以大寫的人,為大寫的文;以純粹的人,做高尚的文,作者與作品、學者與學問相互激蕩,方能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,引領社會與時代的風尚,匯聚起推動時代前行的精神力量。
編輯:時金
?
友情鏈接